《学习与批判》,中共上海市委写作组以复旦大学名义主办,上海人民出版社负责印刷,委托新华书店发行。1973年9月15日创刊, 1976年10月停刊,共出版38期。是文化大革命后期影响最大的时政社科综合类刊物之一,发行量最高达96万份,登载文章曾汇集成“学习与批判”丛书。创刊号《致读者》说,这是“一份哲学社会科学的综合性杂志”。《学习与批判》被视为“小《红旗》”、“四人帮帮刊”。
中央文革记者站是从属于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的消息采集机构,在外界鲜为人知。其活动时间是1966年9月至1969年5月,归中央文革小组办事组领导。它的记者以《解放军报》、《人民日报》和《红旗》杂志等两报一刊记者名义,奔走于全国各大、中型城市;所调查采写的稿件,常常被送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案头。因当时地方党政机关已不能正常掌握并向中央反映情况,毛泽东提议选派一批记者去全国各地调查了解文革开展情况,以使中央能及时观察和掌握全国运动。是中央文革的耳目。
《求是》杂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党刊之一,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政府的喉舌,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。1988年6月16日,原《红旗》杂志停刊,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组织实施,中央党校主办一个新刊,易名为《求是》,7月1日正式创刊。《求是》的刊名是由邓小平题写。
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,简称“九评”或“九评苏共”,是指中苏交恶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963年9月6日至1964年7月14日以《人民日报》、《红旗》杂志编辑部名义在《人民日报》和《红旗》杂志上发表的九篇评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963年7月14日公开信的社论。由康生主持起草,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参与起草。
池恒是《红旗》杂志写作组的笔名、代称。另有程越、方刚、吕真、田春、严章、黎章等笔名,轮流使用,各有分工、配合,以壮声势。其中以“池恒”的身价最高,最具代表性,一般是发表重点文章时使用。活动于1974年1月至1976年10月间计有33个月。其驻地在北京沙滩北街2号。
戚本禹,原名戚本玉,文革后应政府要求改名为戚文,山东威海人,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,中国共产党前党员,活跃于文化大革命时期。曾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科科长,《红旗》杂志副总编辑,中央文革小组成员、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副局长、中共中央办公厅代主任。
两报一刊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词汇,两报指《人民日报》、《解放军报》,一刊指《红旗》杂志。
《求是》杂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党刊之一,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政府的喉舌,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。1988年6月16日,原《红旗》杂志停刊,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组织实施,中央党校主办一个新刊,易名为《求是》,7月1日正式创刊。《求是》的刊名是由邓小平题写。
戚本禹,原名戚本玉,文革后应政府要求改名为戚文,山东威海人,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,中国共产党前党员,活跃于文化大革命时期。曾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科科长,《红旗》杂志副总编辑,中央文革小组成员、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副局长、中共中央办公厅代主任。